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新征程上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要坚持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真正做到既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又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数字检察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律监督模式,有着鲜明的融合性,集中体现了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的要求,并将“四大检察”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对于全面、系统、科学地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数字检察战略,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督促政府履约践诺,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构建“涉企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以内部业务数据整合为基础,拓展外部数据共享范围,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和归集,在挖掘线索、推动成案及诉源治理等方面,推动检察机关履行行政监督职能走深走实。
汇集要素数据 构建监督模型
2024年1月1日施行的《蚌埠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保障科技资金和政策兑现。
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情况,事关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事关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禹会区人民检察院将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工作作为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开展涉企公共政策未兑现情况调查。
如何有效开展数字检察监督?数据又从何而来?禹会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收集汇总蚌埠市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官方网站针对企业的奖补政策,以政府公共政策为基础,提取所需数据,定位政府奖补政策与获奖补企业,构建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筛查、整合,禹会区人民检察院共获得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奖补政策25项,涉企奖补线索4626条。
由禹会区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牵头构建的“涉企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兑现等行政机关履约践诺问题,推动检察监督办案模式变革,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个案到类案、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转变。目前共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17份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兑付奖补政策。
加强结果运用 凝聚监督合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监督模型重在应用。应用是数字检察工作机制的最终落脚点,工作成效是检验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试金石”。行政检察部门进一步针对搜集得来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层层核实,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检察监督中的作用,与五河县人民检察院达成合作履职、数据共享,实现检察业务之间“并联式”沟通,共向该院移送7条法律监督线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获取应兑现公共政策线索,继而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兑付奖补政策,切实提升禹会区人民检察院对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监督工作的精准度,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触发企业生产创新活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下一步,禹会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利用“涉企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大数据监督模型,督促政府依法履约践诺,切实完善奖补政策,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实现由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再向系统治理的全域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数字赋能对提升监督质效的叠加、倍增作用,不断推动数字检察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确保各类数字模型在办案中真应用出实效,在数聚合力的新时代蓝海中开启社会治理新模式。